一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从宏观、逻辑意义上描述整个计算机网络通信功能划分的分层结构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由计算机网络软件/硬件系统共同实现, 并为各个厂商计算机网络软/硬件开发提供规范和标准。基本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如下:
二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雏形
APPANET
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期间,美国国防部1969年投入运行的APPANET首次把计算机网络划分为“通信子网”和“资源子网”两个层次
SNA
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期间,1974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基于大型机的“主机-终端”通信模型-SNA(systmes network Architecture,系统网络体系结构)。SNA也把整个网络分为7层,与后面将要介绍的OSI/RM极其类似。
三、OSI/RM产生的背景
在IBM SNA体系结构产生后,许多其他一些大型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,如1975年DEC推出的DNA(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),但是他们都是各自为政 ,彼此不兼容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ISO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,在1983年最终在原来的IBM SNA结构基础上,以国际标准形式发布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的OSI/RM参考模型
四、OSI/RM的七层结构
OSI/RM参考模型中由低到高划分为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
第三层:负责构建网络通信所需的网络平台(面向网络),属于“通信子网”部分
高四层:负责具体端到端的用户数据通信(面向用户),属于“资源子网”部分
每一层独立完成特定的功能,并为上一层提供访问接口SAP(服务访问点)和服务,但高层并不需要知道低层如何实现这些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