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课 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发展历程-下

一、第二代计算机网络

时间段: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

主要特征:分组交换式的计算机网络,提出来“资源子网”“通信子网”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雏形,是计算机局域网初步形成阶段。

[说明]分组交换最早是由英国的Dacies于1966年提出的,最大特点是随机动态分配传输带宽。所构建的分组交换网是以分组交换机构成的通信子网为中心的,主机和终端在外围构成资源子网。

诞生时代背景: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,出现了若干个计算机互联系统,各大计算机公司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关产品如1974年IBM推出的SNA(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)和1975年DEC推出的DNA(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)

主要特点:

  • 实现资源额多向共享、分散控制,采取分组交换技术和分层的网络协议

  • 网络产品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,互联十分困难

典型代表:1969年12月投入运行的美国国防部的APPANET

二、第三代计算机网络

时间段: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默契

主要特征:计算机网络进入标准化时代,是计算机局域网成熟阶段,1984年诞生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OSI/RM

诞生时代背景:

  • 渴望“开放“的系统:上一代自成体系的网络体系结构无法实现不同公司的软/硬件产品的网络互连

  • 标准化步伐加快:20世纪70年代中期,计算机网络开始向体系结构标准化的方向迈进,即正式步入网络标准化时代

  • 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诞生: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一个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ISO7498

  • 一系列局域网标准相机诞生: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(IEEE)为了适应微机、个人计算机(PC)以及局域网发展的需要,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网络标准

三、第四代计算机网络

时间段: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

主要特征:国际化的计算机网络,是计算机广域网发展、成熟的阶段,诞生了TCP/IP体系架构和Internet

四、下一代计算机网络

  • 因特网、移动通信网络、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,IP网络和光网络的融合

  • 可以提供包括语音、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

  • 业务驱动、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、呼叫与承载分离